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立體主義 - 教育百科
ˋ
ˇ
ˇ
ˋ
  • 漢語拼音 lì tǐ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ì tǐ zhǔ yì
解釋:
一種二十世紀初葉興起於法國的繪畫運動。主張將自然形象分解成球體、圓柱體、圓錐體等,再以此三種基本形體將自然形象予以重疊組合成畫面,造成立體效果。並發展到從不同角度來表現物象,如將人像正側兩面同時畫出。或用實物,如紙片、火柴盒等貼在畫布上,力求新異。代表畫家有畢卡索、勃拉克等。也稱為「立體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立體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