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黃毒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itreoviridi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黃毒素(Citreoviridin)主要由青黴菌類污染米、玉米及小麥等產生。黃毒素為黃色結晶,熔點為107-111℃,分子量為324,其化學結構如圖。可溶於乙醇、甲醇、苯、氯仿、丙酮和醚;不溶於己烷,微溶於水。為神經性毒性,對動物毒性,其半致死量(毫克/公斤體重):小白鼠口服為27;皮下注射為11;對大鼠皮下注射為3.6;對人臨床上可分為兩型,一為急性心臟性腳氣病,是一種較嚴重性病型,通常發作很快,隨即有嘔吐、搐搦、上行性麻痺、體溫下降和呼吸困難等症狀,而後死亡。另一為萎縮性腳氣病或濕性腳氣病,其特徵為萎縮、貧血或水腫,並沒什麼局部麻痺的神經症狀。西元1877年台灣曾發生集體中毒,當時稱之為基隆病,在12個病例中有10位死亡,西元1888年的瑞芳金礦工人有60人罹患本病,臨床症狀為精神萎靡、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韓國於西元1913年有41件病例,1914年有63件病例,1915年有14件病例。夏威夷於西元1912年有22件病例。日本於1982年在東京發生集體大中毒,約有550萬人罹患本病,其中重病有105位,其中21人死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黃毒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