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捺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ㄡˇㄓㄨㄥˋㄢˋㄖㄨˊ:「ㄋㄚˋㄕㄡˇㄧㄣˋ」。
  2. ㄧㄚㄧˋㄖㄨˊ:「ㄢˋㄋㄚˋㄅㄨˊㄓㄨˋ」、「ㄋㄚˋ˙ㄓㄜㄒㄧㄥˋ˙ㄗ」。
  3. ㄍㄨㄛˊㄗˋㄅㄧˇㄏㄨㄚˋㄇㄧㄥˊㄔㄥㄓˇㄒㄧㄤˋㄧㄡˋㄒㄧㄝˊㄒㄧㄚˋ˙ㄉㄜㄅㄧˇㄏㄨ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用手重按。
    【例】捺手印
  2. 壓抑。
    【例】按捺不住
  3. 國字筆畫名稱。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用手重按。如:「捺手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將隻手捺著左眼,飛跑出來。」
2.壓抑。如:「按捺不住」。《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只得捺定性子,坐著教導。」
3.截留、擱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於是又在臬司和撫臺那裡,設法耽擱,這裡面已經不知捺了多少日子了。」
[名]
一種書法筆法。筆畫向右斜下,近末端處微有波折。永字八法稱為「磔」。《老殘遊記》第一一回:「一撇一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相關資料連結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按、壓。《玉篇.手部》:「捺,搦也。」《廣韻.入聲.曷韻》:「捺,手按。」唐.張鷟〈遊仙窟〉詩:「眼似星初轉,眉如月欲消。先須捺後腳,然後勒前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將隻手捺著左眼,飛跑出來。」

2. 壓抑。如:「按捺不住」。《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氣得按捺不下,打一磚去。」《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只得捺定性子,坐著教導。」

3. 截留、擱置。《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事斷斷破不得。既承頭翁好心,千萬將呈子捺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於是又在臬司和撫臺那裡,設法耽擱,這裡面已經不知捺了多少日子了。」

4. 一種書法筆法。筆畫向右斜下,近末端處微有波折。永字八法稱為「磔」。《老殘遊記》第一一回:「你且看這『爻』字。乃用手指在桌上畫道:『一撇一捺,這是一交;又一撇一捺,這又是一交。』」

注音: ㄋ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