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蛭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環節動物門蛭綱動物的總稱。體扁長柔軟,形似蚯蚓,前後各有一個吸盤,能刺入人畜肌膚中,吸吮血液。生活在淡水中或溼潤處。
    【例】水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環節動物門蛭綱動物的總稱。體扁長柔軟,形似蚯蚓,前後各有一個吸盤,能刺入人畜肌膚中,吸吮血液。生活在淡水或溼潤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環節動物門蛭綱動物之總稱。體扁長柔軟,形似蚯蚓,前後各有一吸盤,能刺入人畜肌膚中,吸吮血液。生活於淡水或溼潤處。《說文解字.虫部》:「蛭,蟣也。」《爾雅.釋魚》:「蛭,蟣。」晉.郭璞.注:「今江東呼水中蛭蟲入人肉者為蟣。」《廣韻.入聲.質韻》:「蛭,水蛭。」《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唐.顏師古.注:「服虔曰:『蛭,水蟲。』」

注音: ㄓ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