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粱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ㄧˋㄋㄧㄢˊㄕㄥㄏㄜˊㄅㄣˇㄐㄧㄥㄍㄠㄧˋㄍㄨㄥㄔˇㄩˊㄧㄝˋㄙˋㄩˋㄕㄨˇㄕㄨˇㄉㄢˋㄐㄧㄠˋㄒㄧㄚˊㄒㄧㄠˇㄏㄨˋㄕㄥㄏㄨㄚㄒㄧㄠˇㄦˊㄇㄧˋㄐㄧㄡˇㄩㄝˋㄐㄧㄢㄎㄞㄏㄨㄚㄍㄨㄛˇㄕˊㄏㄨㄤˊㄙㄜˋㄔㄥˊㄒㄧㄠˇㄌㄧˋㄓㄨㄤˋㄎㄜˇㄍㄨㄥㄕˊㄩㄥˋㄙㄨˊㄔㄥㄨㄟˊㄙㄨˋ」。ㄖㄨˊ:「ㄍㄠㄌㄧ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粱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1. 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莖高一公尺餘。葉似玉蜀黍,但較狹小,互生花小而密,九月間開花。果實黃色呈小粒狀,可供食用。俗稱為「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名]
1.精美的食物。《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麤則有之。」唐.孔穎達.正義:「食以稻粱為貴,故以粱表精。」唐.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2.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小米」、「穀子」之古稱,參見「小米」、「穀子」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â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