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芎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ōng
解釋:
  1. →川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ōng
解釋:
參見「芎藭」條。
注音:
漢語拼音: qióng
解釋:
(一)之又音。
注音:
漢語拼音: xiōng
解釋:
(一)之語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o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讀音)ㄑㄩㄥ

「芎藭」:植物名。繖形科芎藭屬,多年生草本。高約二尺,葉似水芹,為羽狀複葉,秋開白花,果實為橢圓形。根可入藥,有調經、活血、潤燥、止痛等療效。因多產於四川,故亦稱為「川芎」。《說文解字.艸部》:「󸜫,芎藭,香艸也。……芎,司馬相如說:『󸜫或從弓。』」《山海經.北山經》:「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葯、芎藭。」《楚辭.劉向.九歎.愍命》:「莞芎棄於澤洲兮,瓟瓥蠹於筐簏。」

㈡ㄑㄩㄥˊ,ㄑㄩㄥ之又音。

㈢ㄒㄩㄥ,ㄑㄩㄥ之語音。

注音: ㈠(讀音)ㄑㄩㄥ ㈡ㄑㄩㄥˊ ㈢(語音)ㄒㄩ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