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慝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邪惡,心中隱藏的惡念。
    【例】邪慝、奸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邪惡。《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作慝。」
2.壞人。《資治通鑑.卷二三二.唐紀四十八.德宗貞元元年》:「實眾慝驚心之日,群生改觀之時。」元.胡三省.注:「眾慝,猶言眾惡也。」
3.災害。《國語.晉語八》:「蠱之慝,穀之飛實生之。」
[動]
改變。通「忒」。《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