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倛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代方相驅除疫鬼時所蒙的熊皮面具。《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楊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ㄑㄧ

1. 古代方相氏扮神驅除疫鬼時所戴形貌可怖之面具。《新編諸子集成二.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唐.楊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2. 淮南用來祈雨之土偶。如:「倛醜」。《集韻.平聲.之韻》:「倛,淮南祈雨土偶人曰倛。」三國魏,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泥人鶴立於闕里。」唐.李善.注引高誘曰:「倛醜,請雨土人也。」

3. 詐欺。通「欺」。《集韻.平聲.之韻》:「欺,《說文》:『詐欺也。』或作倛。」

㈡ㄑㄧˋ

「倛儗」:遲疑不行。《玉篇.人部》:「倛,倛儗,不行。」《集韻.去聲.志韻》:「倛,倛儗,不前。」

注音: ㈠ㄑㄧ ㈡ㄑ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倛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