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蘆管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lú gu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ú guǎn
解釋:
1.蘆的莖部。
2.樂器名,吹管樂器。以蘆葦的莖部製成,與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篳篥雷同,在東晉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盛行。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現為納西族雲南吹奏樂器,納西語稱波怕或哺布。相傳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麗江時所帶的蒙古族樂隊中有蘆管,流傳至今。常見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蘆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