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斑蛇 - 教育百科
茶 | |
斑 | |
蛇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雜木林或農墾地附近。攻擊性強,有後溝牙,具有輕微毒性。白天晚上都會活動,以青蛙和蜥蜴為主要食物,也有捕食其他蛇類的記錄。胎生,每次產3-10隻小蛇。 |
|
知識 1: 弱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茶斑蛇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海拔高度: | 0~500公尺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黃頷蛇科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拉丁屬名: | Psammodynastes |
中文綱名: | 爬蟲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Colubr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爬蟲類 |
拉丁亞目名: | Serpente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亞目名: | 蛇亞目 |
中文目名: | 有鱗目 |
拉丁目名: | Squamata |
拉丁綱名: | Reptili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茶斑蛇 |
英文名: |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
描述: 茶斑蛇是一種中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90公分,頭部略呈三角形,頭頂常有黑褐色Y字型斑紋。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稜脊突起,狀似鷹眼,因而看起來較為兇惡。全身主要為土黃色的茶斑蛇,在體背上會有一些黑色小班點散雜其間。茶斑蛇是以胎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每次可以產下3到10隻仔蛇。 |
|
分布: 茶斑蛇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以及蘭嶼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中國的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東部、尼泊爾及東南亞各國,也是茶斑蛇的分布範圍。 |
|
作者: | 王緒昂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Boie, 1827) |
|
形態: 小型蛇,具後溝牙,有輕微毒性。頸部細,頭大且前端呈三角形,頭背部有黑色之條紋,略成Y字形,體背呈黃褐或深褐色,間雜有許多黑色細紋;背鱗列數為17列。 |
|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及西南部、印度、尼泊爾及東南亞各國。 |
|
生態習性: 分布於中、低海拔之山區與丘陵地帶,喜好棲息於較潮溼的草生地,灌叢與樹林、竹林等環境,受侵擾時常呈現攻擊姿態。日、夜間均會活動,胎生,每胎產仔數在10條以下。 |
|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
|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
|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茶斑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