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網狀紅血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ticulocyt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係由骨髓中之嗜正色性紅血芽球(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剛脫去細胞核後所形成,又稱嗜多色性紅血球(polychromatophilic RBC)。經特殊的活體染色處理,出現網狀結構故名之。此網狀結構是殘餘在細胞質內之核糖核酸蛋白(RNP) 及粒腺體等藍色顆粒所形成。以煌甲酚藍(brilliant cresyl blue, BCB)、新甲烯藍(new methylene blue)等活體染色法,在成熟或未成熟紅血球內呈現深藍色顆粒網狀結構。成人參考值為0.5~l.5%(平均1%)或2.5~7.5萬/(1(平均5萬/)1)。網狀紅血球增多表示骨髓具高度活性,常見於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或惡性貧血治療後、大出血之恢復期等疾病。鉛中毒時出現骨髓增生性貧血,周邊血液中可見較多未成熟紅血球-網狀紅血球、斑點紅血球,但這些細胞非鉛中毒所特有,與鉛接觸的程度不完全平行,只能作為參考指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網狀紅血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