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裼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一]tì[二]xí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袒露,脫去外衣露出內衣或身體。
    【例】袒裼裸裎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包覆嬰兒的被褥。
    【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詩經.小雅.斯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包覆嬰兒的被褥。《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漢.毛亨.傳:「裼,褓也。」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代加在皮裘外面的長衣,相當於現在的披風。《孟子.公孫丑上》:「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動]
1.穿上長衣。《禮記.玉藻》:「不文飾也,不裼。」
2.袒露,脫去上衣露出身體。《史記.卷七○.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唐.司馬貞.索隱:「裼,袒也。謂袒而見肉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e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ㄒㄧˊ

1. 袒露,脫去上衣露出身體。《說文解字.衣部》:「裼,袒也。」《孟子.公孫丑上》:「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2. 古代加在皮裘外之長衣,相當於現代之披風。《禮記.檀弓上》:「袪,裼之可也。」漢.鄭玄.注:「裼,表裘也。」唐.孔穎達.正義:「裼謂裘上又加衣也。」

3. 穿著長衣。《禮記.玉藻》:「不文飾也,不裼。」

㈡ㄊㄧˋ

包覆嬰兒之被褥。《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漢.毛亨.傳:「裼,褓也。」

@B04526

注音: ㈠ㄒㄧˊ ㈡ㄊ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裼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