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鹿角珊瑚科 - 教育百科
鹿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綜合珊瑚分子生物研究結果,將原先傳統分類系統中星珊瑚科Astrocoeniidae中的圍尖珊瑚(Madracis)、帛琉星珊瑚(Palauastrea)、合星珊瑚(Stylocoeniella)等三個屬,加入原先鹿角珊瑚科既有的鹿角珊瑚(Pocillopora)、列孔珊瑚(Seriatopora)、柱珊瑚(Stylophora)等三個屬,共計六個屬組成鹿角珊瑚科(Dai & Horng, 2009)。鹿角珊瑚科均為群體型,群體外形為分枝狀、叢狀,乃至近於團塊狀;群體表面的共骨佈有小刺,珊瑚孔為凹入型(immersed),孔徑通常小於2mm;珊瑚隔片發育為一或二環,不發達,為窄片狀、條紋狀,或刺狀;中柱桿狀(styliform);有些第一環隔片或與中柱相接。現生種大多具有共生藻行內共生,在新底質出露或形成不久,本科珊瑚經常是先驅奠基者,是現代珊瑚礁中常見的造礁珊瑚。鹿角珊瑚科最早化石紀錄為中生代白堊紀。
知識 1:
石珊瑚目Pocilloporidae鹿角珊瑚科綜合珊瑚分子生物研究結果,將原先傳統分類系統中星珊瑚科Astrocoeniidae中的圍尖珊瑚(Madracis)、帛琉星珊瑚(Palauastrea)、合星珊瑚(Stylocoeniella)等三個屬,加入原先鹿角珊瑚科既有的鹿角珊瑚(Pocillopora)、列孔珊瑚(Seriatopora)、柱珊瑚(Stylophora)等三個屬,共計六個屬組成鹿角珊瑚科(Dai & Horng, 2009)。鹿角珊瑚科均為群體型,群體外形為分枝狀、叢狀,乃至近於團塊狀;群體表面的共骨佈有小刺,珊瑚孔為凹入型(immersed),孔徑通常小於2mm;珊瑚隔片發育為一或二環,不發達,為窄片狀、條紋狀,或刺狀;中柱桿狀(styliform);有些第一環隔片或與中柱相接。現生種大多具有共生藻行內共生,在新底質出露或形成不久,本科珊瑚經常是先驅奠基者,是現代珊瑚礁中常見的造礁珊瑚。鹿角珊瑚科最早化石紀錄為中生代白堊紀。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鹿角珊瑚科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石珊瑚目
中文科名: 鹿角珊瑚科
中文綱名: 珊瑚蟲綱
中文門名: 腔腸動物門
分類: 無脊椎動物化石
地質年代: 第四紀全新世﹝Holocene, Quaternary﹞
學域-大分類: 地質-化石類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cleractinia
拉丁科名: Pocilloporidae
拉丁綱名: Anthozoa
拉丁門名: Coelenterata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