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褊隘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biǎn 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ǎn ài
解釋:
1.度量狹窄,性子急躁。《南史.卷二一.列傳.王弘》:「性褊隘,人有忤意,輒加詈辱。」《明史.卷一九七.霍韜列傳》:「韜學博才高,量褊隘,所至與人競。」
2.空間狹窄。《資治通鑑.卷一六八.陳紀二.文帝天嘉三年》:「後梁主安於儉素,……以封疆褊隘,邑居殘毀,干戈日用,鬱鬱不得志,疽發背而殂。」清.徐松《宋會要輯稿.方域一.東京雜錄》:「畫圖來上,恐動民居,帝曰:『内城褊隘,誠合開展,拆動居人,朕又不忍。』令罷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褊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