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目標本位評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oal-Based Evaluation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方案的評鑑完全依照目標來設計,以探討目標與結果之間的一致性,此種評鑑稱為目標本位的評鑑。
  此項概念源自於泰勒(R.W. Tyier)對評鑑的界定;泰勒認為評鑑是理性的活動,應由方案目標來引導,評鑑即是在探討「目標與結果的一致程度」,所以評鑑者應確認方案目標,再透過評鑑程序檢視方案所包含的內容、活動,目標達成程度,據以判斷方案是否成功。雖然此種評鑑概念受到後來的許多評鑑學者的批評,認為過於狹隘,且限定了評鑑可能獲得的其他意義,但檢核目標是否達成,仍是評鑑工作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內涵。因為,任何方案皆應有目標,若目標未能達成,很難今人相信方案是成功的。其次,依據方案發展小組所設定的目標來評鑑方案成果,不致於使評鑑者無限制地以各種不同的目標來要求方案的設計者,較能切中方案的意圖。再者,依據目標評鑑,可以確認方案的內容是否適切,以進一步了解方案的整體性。
  雖然目標本位的評鑑有其必要性,但完全依據目標,確實容易忽略目標之外的重要意義,這是評鑑者必須避免的陷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目標本位評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