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ī |
解釋:
[名] 織布時,經緯線沒織好的地方。引申為錯誤。如:「紕繆」、「紕漏」。 [形] 布帛等織品線或接縫處脫散。如:「線紕了」。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í |
解釋:
[名] 衣冠的緣飾。《禮記.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動] 在衣冠或旗幟邊緣繡上花邊。《詩經.鄘風.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ㄆㄧˊ 1. 西北胡人所織之毛布。《說文解字.糸部》:「紕,氐人𦇧也。」 2. 衣冠緣飾。《詩經.鄘風.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禮記.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㈡ㄆㄧ 1.布帛等織品線或接縫處脫散。如:「線紕了」。 2.錯誤。如:「紕繆」、「紕漏」。《禮記.大傳》:「王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 |
|
注音: | ㈠ㄆㄧˊ ㈡ㄆㄧ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紕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