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嚅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ㄖㄨˊㄋㄧㄝˋㄧㄡˇㄏㄨㄚˋㄒㄧㄤˇㄕㄨㄛㄧㄡˋㄅㄨˋㄍㄢˇㄕㄨㄛㄊㄨㄣㄊㄨㄣㄊㄨˇㄊㄨˇ˙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ㄊㄚㄖㄨˊㄋㄧㄝˋ˙ㄌㄜㄅㄢˋㄊㄧㄢㄏㄞˊㄕˋㄇㄟˊㄋㄥˊㄅㄚˇㄕˋㄑㄧㄥˊㄕㄨㄛㄑㄧㄥㄔ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嚅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嚅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嚅囁」、「嚅唲」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囁嚅」:欲言又止貌。《正字通.口部》:「嚅,囁嚅,欲言復縮也。」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亦作「嚅囁」。

2. 「嚅唲」:諂媚之笑。《文選.卷三三.騷.屈原.卜居》:「將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唐.李善注:「嚅唲,強笑噱也。」或作「儒兒」。

注音: ㄖ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嚅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