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鋸銼倒棘牛尾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鋸銼倒棘牛尾魚
英文名: Rogadius pristiger
描述:
背鰭鰭條I-VIII, 11-12(主要11);臀鰭鰭條11;胸鰭鰭條20-22(主要20);腹鰭鰭條I, 5;尾鰭分叉鰭條10-12(主要11-12)。側線鱗50-53;鰓被架7。體延長,平扁,向後漸細尖,縱剖面略呈圓柱狀。頭部呈縱扁,眶間隔稍寬。吻平扁而短,約與眼徑等長。頭長為吻長之3.4-3.6倍。口大,上位,向後延伸超過眼睛前緣。眼大,眼後無凹陷。體長為頭長之2.5-2.6。鋤骨齒兩叢。頤部具發達側線管。眼上方不具附肢。間鰓蓋骨不具附肢。頰部具單稜。眼下稜鋸齒狀。前鰓蓋骨上方具3-4棘,上棘最長,下方具一向前之倒棘。虹膜雙葉型(bilobed)。眼眶前具1棘。眼眶上方具0棘。側線鱗具兩開口;第一背鰭及側線間列5-6。頭部及身體上灰黑色,下半部白色;背部不具鞍斑;第一背鰭中間白色,外緣黑色;胸鰭及第二背鰭具斑點形成之條紋;腹鰭黑色;臀鰭基部黑,外緣淡色;尾鰭具有黑色橫條紋。本種極易與Rogadius asper混淆,主要差別在於尾鰭具條紋以及第一背鰭及側線間鱗列較少。(何宣慶編寫 2012/12)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紅海、馬達加斯加、阿曼灣、泰國灣、印度洋北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阿拉弗拉海、澳洲西北大陸棚和新喀里多尼亞等。臺灣發現於西南沿海。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