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鍘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ㄌㄞˊㄑㄧㄝㄍㄜㄘㄠˇㄌㄟˋㄨˋㄆㄧㄣˇ˙ㄉㄜㄉㄠㄐㄩˋㄧㄡˋㄔㄥㄨㄟˊㄓㄚˊㄉㄠ」。ㄖㄨˊ:「ㄍㄤㄓㄚˊ」、「ㄧㄠˋㄓㄚˊ」。
  2. ㄩㄥˋㄓㄚˊㄉㄠㄑㄧㄝㄉㄨㄢˋㄖㄨˊ:「ㄓㄚˊㄘㄠˇ」、「ㄓㄚˊㄊㄡˊ」。
  3. ㄍㄨˇㄉㄞˋㄩㄥˋㄌㄞˊㄎㄢˇㄓㄢˇㄈㄢˋㄖㄣˊㄊㄡˊㄌㄨˊ˙ㄉㄜㄒㄧㄥˊㄐㄩˋㄖㄨˊ:「ㄏㄨˇㄊㄡˊㄓ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á
解釋:
  1. 用來切割草類物品的刀具。
    【例】鋼鍘、藥鍘 △鍘刀
  2. 用鍘刀切斷。
    【例】鍘草、鍘頭
  3. 古代用來砍斬犯人頭顱的刑具。
    【例】虎頭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á
解釋:
[名]
1.割草刀。如:「鋼鍘」、「藥鍘」。也稱為「鍘刀」。
2.古代砍斬犯人頭顱的刑具。如:「虎頭鍘」。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三折:「將銅鍘來,切了你那驢頭!」
[動]
用鍘刀切斷。如:「鍘草」。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如今著我來鍘了你頭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a̍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割草刀。如:「藥鍘」。《字彙.刀部》:「鍘,鍘草也。」亦稱為「鍘刀」。

2. 古代砍斬犯人頭顱之刑具。如:「虎頭鍘」。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三折:「將銅鍘來,切了你那驢頭!」《元曲選.馮玉蘭.第四折》:「若不是你金大人勢劍銅鍘,將賊徒分腰斷頸,可不乾著俺泣江舟這一段冤情。」

3. 以鍘刀切斷。如:「鍘草」。《龍龕手鑑.金部》:「鍘,秦人云切草也。」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如今著我來鍘了你頭哩!」

注音: ㄓ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