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陰電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ectronegativ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子中原子或基團吸引電子之能力的相對大小。陰電性數值越大,鍵結原子或基團吸引電子的能力就越強。元素的陰電性是相對比較的數值。吸引電子的能力與原子核吸引最外層價電子的有效正電荷成正比,與核的有效正電荷和價電子間的平均距離成反比。即吸引電子的能力越大,陰電性越大,非金屬性也越大。一般選取銫的電陰性為0.7、氟為4.0,其他元素則在0.7到4.0之間。例如碳為2.5,氧為3.5,氫為2.1。陰電性的相對值可用多種方法來確定,例如:從電離勢和電子親合勢、從反應熱和鍵能等得到的電負性遞增的順序通常如下:Cs、Rb、K、Na、Li、Ba、Sr、Ca、Mg、Be、Al、Zn、Cd、In、Tl、Pb、Sn、Ge、Si、Hg、B、Bi、Sb、As、P、H、Te、Se、C、I、S、Br、N、Cl、O、F。過渡金屬相當Mg到Sb的位置。一般採用鮑林(Paulling)陰電性數值,從電負性最小的銫(為0.7)到電負性最大的氟(為4.0)。用陰電性可判別化學鍵的極性大小,但只是定性的相對值。一般皆從適當的實驗數據,經過經驗性處理而求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陰電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