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列角頭帕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雙列角頭帕Goniocidaris biserialis分類上屬於頭帕科Cidaridae,動物的棘刺及表皮為黃褐色,但去皮之後的裸殼則為白色,在頂系、步帶區及各骨板邊緣的小疣區,則呈現淺褐色。本種的棘刺不長,約與體殼的直徑等長,體殼直徑約3~4公分左右,屬於中、小型的海膽。側面及反口面的大棘上,每隔一段距離有不規則的側枝突出,是本種最明顯的特徵,大棘的末端,通常會有一個小型冠狀構造,使得大棘的末端並不尖銳。 雙列角頭帕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從非洲的莫三鼻給、紅海到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到夏威夷群島,往北可達日本的相模灣。目前已知本種出現於東北角的龜山島附近海域,水深約100~200公尺左右的泥沙底。
知識 1:
朝下(Under)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雙列角頭帕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角頭帕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頭帕科
棲所環境: 沙底
拉丁種小名: biserialis
拉丁屬名: Goniocidaris
中文綱名: 海膽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idar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100~400m 淺海區 IV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從非洲的莫三鼻給、紅海到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到夏威夷群島,往北可達日本的相模灣
台灣分布地點: 東北角的龜山島
中文目名: 頭帕目
拉丁目名: Cidaroida
拉丁綱名: Echin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雙列角頭帕
英文名: Goniocidaris biserialis
描述:
雙列角頭帕Goniocidaris biserialis分類上屬於頭帕科Cidaridae,動物的棘刺及表皮為黃褐色,但去皮之後的裸殼則為白色,在頂系、步帶區及各骨板邊緣的小疣區,則呈現淺褐色。本種的棘刺不長,約與體殼的直徑等長,體殼直徑約3~4公分左右,屬於中、小型的海膽。側面及反口面的大棘上,每隔一段距離有不規則的側枝突出,是本種最明顯的特徵,大棘的末端,通常會有一個小型冠狀構造,使得大棘的末端並不尖銳。

分布:
雙列角頭帕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從非洲的莫三鼻給、紅海到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到夏威夷群島,往北可達日本的相模灣。目前已知本種出現於東北角的龜山島附近海域,水深約100~200公尺左右的泥沙底。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