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頭蛇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林地或開墾地。白天活動,動作緩慢,性情溫馴。以蜥蜴、盤古蟾蜍和其他蛇類為食。於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產卵2-6枚。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黑頭蛇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Sibynophis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種名: chinensis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台灣分布地點: 綠島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黑頭蛇
英文名: Sibynophis chinensis
描述:
黑頭蛇是一種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72公分,細長的身體呈黃褐色,其頭頂灰黑色,頭頸部有明顯的黑色紋,在黑色橫紋後方有一黃色的細橫紋,且上唇至頭頸部有一黃白色的細縱紋。黑頭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春末至夏季間產卵,每窩可產下卵2到6枚。
分布:
黑頭蛇廣泛分布在低海拔至高海拔山區,臺灣本島2000公尺以下區域都可發現。此外,也分布於中國南部地區和越南北部。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Sibynophis chinensis chinensis (Günther,1889)
形態:
小型蛇。顧名思義,其頭部為黑色,頸部有一白色橫線,身體為淡褐色;背鱗列數為17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
生態習性:
全台皆有分布,常出現於低海拔之短草生地與灌叢地帶,日行性;卵生,每窩可產卵10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頭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