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毛躄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毛躄魚
英文名: Antennarius hispidus
描述:
體成球形或略為側扁,腹部可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下方。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小突起。背鰭硬棘具3棘,第I硬棘特化為吻觸手,且位於上頜縫合處;末端具餌球,不分叉,餌球表面具有相當多細絲;第 II硬棘游離,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彎向後方;第二背鰭長,具軟條11-12;臀鰭具軟條6-7;腹鰭顯然短於胸鰭;胸鰭軟條9-10;尾鰭圓形。體色多變,通常為黃褐色,體側或具暗褐色蠕狀斑紋,腹部通常無斑。本種極易與Antennarius striatus混淆,本種的餌球不分叉,腹部通常不具斑紋。(何宣慶 2012/12)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東非、印度以及馬來西亞到摩鹿加群島,北到臺灣,南至澳洲北部。臺灣產於東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