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毒擬鮋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毒擬鮋
英文名: Scorpaenopsis diabolus
描述:
體中長,略側扁,前背部明顯隆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2.6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05-2.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徑上側位,變化大,隨魚體大小而改變,頭長為眼徑之4.45-7.3倍。眼間距寬,頭長為眼間距寬之3.9-4.55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60-70°,下頷長於上頷。幼魚具1鼻棘,成魚時由2-5棘所取代。眶下脊具4-10棘。淚骨2棘尖端向前,第三棘尖端向後腹側。眼後棘雙分岔或呈鋸齒狀脊延伸至鼓棘。枕骨凹陷深,前緣具1彎曲低矮的脊。後顳骨棘雙分岔。上鰓蓋棘雙分岔。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鱗片小,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1-47。背鰭低矮,起始於上鰓蓋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7-19;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本種體色多變,不易辨別,但胸鰭斑紋可作為辨認本種之特徵:其內側紅色,中央具1黃色或橙色帶狀斑紋,帶狀斑紋外具1列黑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至紅海及東非,東至夏威夷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向南至大堡礁南側及新客里多尼亞。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