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屏東鬚鱲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屏東鬚鱲
英文名: Candidia pingtungensis
描述:
背鰭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10(分枝軟條);胸鰭 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 46-50;背前鱗 19-21;咽齒 1,3,5-5,4,1。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口端位,口裂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大多有2對短鬚。雄魚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的圓鱗;側線完全。尾鰭呈叉型。體背面呈灰黑色,體側面為銀白色。體中軸線具有一寬大而完整的深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或多或少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與臺灣鬚鱲(C. barbata)相類似,可從下列特徵加以區別:(一.)背側部具一條寬的銀白色縱帶(vs. 沒此縱帶);(二.)側線鱗數較少,約46-50,平均48(vs. 51-60,平均55);(三.)較少的背前鱗,平均20(vs. 23);(四.)較少的側線下方鱗,約3枚(vs. 5枚);(五.)成魚的鬚約3-4條(vs. 2條)。
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本種僅分布在台灣南部的溪流上游及支流水域中。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