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 cucurbitarum - 教育百科
C
h
o
a
n
e
p
h
o
r
a
i
n
f
u
n
d
i
b
u
l
i
f
e
r
a
c
u
c
u
r
b
i
t
a
r
u
m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 cucurbitarum
描述:
菌絲直徑 2.6-8.3微米。培養基上正菌株生長5天乾重量0.3241克,而負菌株生長5天0.3038克。形成大型孢子囊和單孢性孢子囊。大型孢子囊形成時末端先膨大,膨大後形成柄,大型孢子囊球型,深黑色且孢子囊壁上有裝飾物。正菌株大型孢子囊大小為66-160微米,而負菌株則為 65-131微米。大型孢子囊孢子卵圓形,兩端有毛刷狀附屬物,正菌株大型孢子囊孢子大小為13-31 x 12-25微米,而負菌株大型孢子囊孢子大小為11-29 x 9-13微米。單孢性孢子著生在孢囊梗分枝末端泡囊的小梗上,單孢性孢子囊柄上的泡囊在孢子成熟後脫落。單孢性孢子囊孢子褐色,紡錘型, 其壁上有明顯的橫紋,正菌株單孢性孢子囊孢子大小9-20微米,而負菌株大小則為 11-19微米。配囊柄呈钳状,結合孢子囊黑色,大小為37-76 x 31-72微米。造成瓜類的花腐或幼果腐爛。
分布:
泛世界性分布。在台灣生長於北部到中南部,如: 台北、三重、板橋、桃園、後龍、南投和雲林地區。
作者: 吳美麗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