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theirophora blepharospora - 教育百科
E | |
t | |
h | |
e | |
i | |
r | |
o | |
p | |
h | |
o | |
r | |
a | |
b | |
l | |
e | |
p | |
h | |
a | |
r | |
o | |
s | |
p | |
o | |
r | |
a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Etheirophora blepharospora |
描述: 子囊果125-230微米高,225-425微米寬,扁平的橢圓形、似球形或梨形,埋生,具孔口,乳狀突起,碳質,半透明,圓盾形,獨生或叢生。乳狀突起短,似圓錐形,周圍黑褐色,孔道12.5-27.5微米寬,有內生緣絲。子囊果壁10-15微米厚,透明至亮褐色,由數層似球狀、橢圓狀或細長的厚壁細胞組成textura prismatica矩胞細胞組織,邊緣緊密連接分解中的樹皮細胞。假隔絲 1.5-2.5微米寬,隔膜稀疏,少有分支,有時以黏液與其他假隔絲相連,連接基部與頂端。子囊62-75 × 11-15微米,8個孢子,圓柱狀或者中間膨大的橢圓形,頂端平,短柄,雙囊壁模糊不易辨認,薄壁,頂端處較厚,呈板狀,從子囊果腹基部處發展形成。子囊孢子12-21 × 6-8微米,單或雙列,橢圓形,1個分隔,隔膜處輕微內縮或不內縮,薄壁,透明,一端有附屬器,四至七條,輻射狀,位於孢子末端呈剛毛狀,會脫落,約13微米長。 |
|
分布: 世界分布於安達曼群島、澳洲、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汶萊、哥倫比亞、斐濟、印度、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墨西哥、秘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塞席爾、社會群島 (法屬玻里尼西亞)、臺灣、美國。 |
|
作者: | 郭聖育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