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棕櫚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zōng lǘ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ōng lǘ
解釋:
植物名。棕櫚科棕櫚屬,常綠喬木。幹直如柱,無枝,高三丈餘,雌雄異株,葉圓扇形,掌狀分裂,柄甚長,叢生莖頂,葉柄下端包有褐色纖維質葉鞘。夏初開花,肉穗花序,黃白色。核果球形,藍黑色。纖維質葉鞘包於莖幹上,俗稱為「棕毛」,強韌耐水溼,可製繩子、掃帚、雨具等,未開花苞可供蔬食。也稱為「栟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棕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lm Cha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