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工魚礁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rén gōng yú jiā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gōng yú jiāo
解釋:
將人造或天然物質,投放海中,以改良海域成優良環境,提供海洋中的生物有良好的棲息場所。早期的礁體以汽油桶、林木、水泥礁等混合投放,後概為四角型的水泥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工魚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Reef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改良海洋環境,提供魚貝介類適當棲息場所,增加魚產量為目的而投置的人造礁體。魚礁可改變海底地形,並因海流、潮汐、波浪等作用,造成水體的充分混合或形成渦流,攪拌海底營養鹽類,增進浮游生物的繁殖;魚礁的空隙和廣大表面積也提供許多附著藻類和底棲動物生長的基質,進而形成極佳的餌料場,吸引洄游性魚類的聚集和滯留;魚礁的立體結構和孔隙,則是仔稚魚和底棲貝介類棲息避敵的場所,可發揮培育資源的效果,提高生產量。投放魚礁於近岸海域,也可以防範各類拖網漁船侵入近岸海域作業,達到保育資源的目標。臺灣省漁業局自1974年起,施行「設置人工魚礁培育沿近海漁業資源計畫」,於臺灣沿海設置人工魚礁區57處,投放礁體有:水泥礁、廢船礁、廢輪胎礁、煤灰礁、汽油桶、林木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工魚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