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竺樂(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Ien Chu Yüeh (Chi)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稱。隋(西元581∼西元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西元618∼西元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屬儀式舞蹈。起自前涼張重華(西元346∼西元353)據有涼州,重四譯來朝,進貢男伎,始有「天竺伎」及其樂。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絃、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白練襦、紫綾、緋帔。舞者二人,辮髮、朝霞架裟、行纏、碧麻鞋。架裟(即今之僧衣)。
參照: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新唐書.禮樂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竺樂(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