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怨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ㄣㄏㄨㄞˊㄅㄨˋ滿ㄇㄢˇㄖㄨˊ:「ㄩㄢˋㄏㄣˋ」、「ㄅㄠˋㄩㄢˋ」、「ㄩㄢˋㄧㄢˊ」。
  2. ㄔㄡˊㄏㄣˋㄖㄨˊ:「ㄐㄧㄝˊㄩㄢˋ」、「ㄧˇㄉㄜˊㄅㄠˋㄩㄢˋ」。
  3. ㄍㄨㄞˋㄗㄨㄟˋㄖㄨˊ:「ㄖㄣˋㄌㄠˊㄖㄣˋㄩㄢˋ」、「ㄩㄢˋㄊㄧㄢㄧㄡˊ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àn
解釋:
  1. 責備、怪罪。
    【例】怨天尤人、任勞任怨
  2. 仇恨。
    【例】結怨、以德報怨、恩怨分明
  3. 不滿的、哀愁的。
    【例】怨言、怨婦、怨聲載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àn
解釋:
[動]
責備、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勞任怨」。《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名]
仇恨。如:「結怨」、「宿怨」、「以德報怨」、「恩怨分明」。《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形]
不滿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婦」、「怨聲載道」。唐.白居易〈楊柳枝二十二韻〉:「樂童翻怨調,才子與妍詞。」
注音:
漢語拼音: yuā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u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憎恨、厭惡。
  2. [[名] ] 仇恨。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