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人學習動機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tivation Theories of Adult Learning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人學習動機理論係用以解釋成人參與學習動機的一組有關的假說或假設。為解釋成人參與學習的理由,有不少的學者曾致力於此一現象的解釋,而建立起理論或模式,亦有若干學者將這些理論視為參與理論(theories of participation)。目前已發展出來較重要的成人學習動機理論,計有:(1)米勒(H. Miller)的勢力場分析模式(force-field analysis model);(2)魯班遜(K. Rubenson)的期待價量典範(expectancy-valence paradigm);(3)布謝爾(R.W. Boshier)的一致模式(congruence model);(4)塔富(A. Tough)的預期效益說(anticipated benefits theory);(5)克羅斯(P. Cross)的連鎖反應模式(chain-of-response Model);(6)柯克遜(P.S. Cookson)的科際、連續、特定、時間配置與生命全期模式(the interdisciplinary, sequential, specificity, time allocation, lifespan model, ISSTALM);(7)麥克拉斯基(H. McClusky)的力量負荷邊際模式(power-load margin model, PLMM);(8)普萊爾(B.W. Pryor)的合理行動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9)湯姆生(D. Thompson)的參與模式(participation model)。每一種理論,均可解釋一部分的參與現象,但迄至目前為止,尚無一種理論可以普遍解釋各種參與學習的理由或動機,而且各種參與動機的理論,均尚在繼續發展,還未達到完全與成熟的階段。(參見各理論之辭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人學習動機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