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誘發性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icited Behavior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學習理論中,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用狗作實驗,他將食物當作非制約刺激,將狗分泌唾液當作非制約反應,當鈴聲與食物配對出現一段時間後,只有鈴聲出現時,狗也會分泌唾液;這時的鈴聲就是制約刺激,而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就是制約反應。這種古典制約學習理論中的制約反應是屬於「誘發性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經誘導才出現的,只有在非制約刺激(食物)先出現的情形下才可能形成這種制約反應。因此誘發性行為也可稱為一種「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 behavior)。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有誘發性行為的情形存在。如聞到食物香味時,食慾就會被激發出來;群眾運動時,看到許多人在抗議或丟石塊時,自己也會不自覺的參與其中。這些都是一種誘發性行為的表現。與誘發性行為相對的是「自發性行為」(參見「自發性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誘發性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