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重陽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óng yáng jié
解釋:
九為陽數,俗稱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習俗多於此日相率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以避凶厄。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也稱為「暮節」、「登高節」、「老人節」、「重九」、「重陽」、「重陽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重陽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重陽節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重陽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ông-iông-tseh/Tiông-iông-tsu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我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農曆九月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起源於為了除去瘟疫,在這天要配戴茱萸葉子、飲菊花酒、舉家登高。臺灣則盛行於此日放風箏,並定為敬老節。
  2. 重陽節
同義詞: 九月重陽、重陽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重陽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重陽節 相關客家語 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