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鐵蒺藜 - 教育百科
ˇ
ˊ
ˊ
  • 漢語拼音 tiě jí l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ě jí lí
解釋:
1.一種古代軍用的障礙物。以尖銳的三角形鐵片聯綴成串,形若草本植物蒺藜,通常布置於道路上或淺水中,用以阻止敵人的侵入。《武備志.兵訣評.六韜.虎韜.軍用》:「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尺、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水滸傳》第四七回:「更兼死路裡,地下埋藏著竹簽、鐵蒺藜。」也稱為「渠答」。
2.武器名。古代武俠所用的一種金屬帶刺的暗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鐵蒺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