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嶙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ㄢ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lí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1. →嶙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參見「嶙峋」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嶙峋」:

 ⑴山石奇兀聳峭的樣子。大徐本《說文解字.山部.新附》:「嶙,嶙峋,深崖皃(貌)。」清.嚴復〈甲辰出都呈同里諸公〉詩:「東行欲盡未盡時,盤薄嶙峋作奇怪。」亦作「磷」。

 ⑵形容人清瘦見骨的樣子。如:「瘦骨嶙峋」。

 ⑶形容為人剛毅正直。如:「左光斗風骨嶙峋,其至死不向奸佞屈服的節操,傳誦千古。」

2. 「峮嶙」:山相連的樣子。《集韻.平聲.諄韻》:「峮,峮嶙,山相連皃(貌)。」亦作「𡸙嶙」。

注音: ㄌㄧ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嶙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