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剡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yǎnsh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ǎn
解釋:
[動]
1.削尖。《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2.舉、抬。《荀子.彊國》:「安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發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
[形]
尖銳、銳利。如:「剡鋒」、「剡利」、「剡耜」。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參見「剡溪」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ㄢˇ

1. 尖銳、銳利。《說文解字.刀部》:「剡,銳利也。」《爾雅.釋詁》:「剡,利也。」《楚辭.屈原.九章.橘頌》:「曾枝剡棘,圓果摶兮。」漢.張衡〈東京賦〉:「盛鑾輅而駕蒼龍,介馭閒以剡耜。」

2. 削尖。《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淮南子.兵略》:「剡摲筡,奮儋钁,以當脩戟強弩。」

3. 舉、抬。《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發憤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荀子.彊國》:「安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

㈡ㄕㄢˋ

1. 「剡溪」:河川名。位於大陸地區浙江省嵊縣南,為曹娥江上游。唐.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多沽新豐醁,滿載剡溪船。中途不遇人,直到爾門前。」

2. 「剡牘」:舊時公牘多用剡溪紙,故以稱公牘。《佩文韻府.卷九.屋韻》:「已分干旄避我門,更嗟剡牘削予跡。」

注音: ㈠ㄧㄢˇ ㈡ㄕ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