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疽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生於肩、背、臀等處的惡瘡。
    【例】疽囊、巨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一種毒瘡。多生於肩、背、臀等處。明.張自烈《正字通.疒部》:「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聊齋志異.卷一一.王十》:「(蒺藜)骨朵擊處,皆成巨疽,渾身腐潰,臭不可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毒瘡名。多由於血液運行不良,毒質淤積而生。大而淺者為癰,深者為疽。多生於肩、背、臀等處。《說文解字.疒部》:「疽,癰也。」《淮南子.人間》:「夫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若癰疽之必潰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十》:「(蒺藜)骨朵擊處,皆成巨疽,渾身腐潰,臭不可近。」

注音: ㄐ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