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煨 - 教育百科
ˇ
部 + 9 畫 = 13 wē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ēi
解釋:
[名]
熱灰、灰燼。《戰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新唐書.卷八三.懿宗八女傳》:「咸通十年薨。……又許百官祭以金貝、寓車、廞服,火之,民爭取煨以汰寶。」
[動]
烹飪方法:(1)把生食埋在火灰中燒熟。如:「煨栗子」、「煨番薯」。宋.陸游〈初夏野興〉詩三首之三:「𤎖火就林煨苦筍,密甖沉井漬青梅。」(2)用微火慢慢燒煮,使食物熟而軟。如:「煨牛肉」、「煨蹄膀」。《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嘗大雪薪盡,以馬矢然火煨麵食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相關資料連結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ue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燉煮、熬煮。以小火慢慢熬煮食物。
    例如:煨豬跤 ue ti-kha(煨豬腳)、煨糜 ue muê(熬稀飯)。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