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4.85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威福的暴君,喜怒無常,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演變而來。一個國家不行禮樂,刑罰不公平,人民當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了。《論語》原文中的「錯」,就是「措」的通假字。
發人深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執迷不
頭頭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佛教史上,禪宗是以不立文字為其宗旨,主張禪不可言說。但發展到後來,佛理不可言說又需言說,然而又不能落入世俗文字、語言的窠臼,於是在走到極端之後,又轉向於立文字述說,因此有文字禪的出現。文字禪中有所謂的「公案」,「公案」本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借用它專指古代禪師的言行紀錄,其中蘊含著開導弟子覺的經驗。而「頌古」就是後來的僧人用韻文的形式,對「公案」進行贊譽性解釋的語錄體裁,是教禪學禪、啟心性的教學手段。它的特點是不點破,留下參的話題和機鋒,不直接把古聖的意旨敘述出來,而是運用生活化的比喻,繞路說禪。南宋時僧人法應收集「頌古」之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集》,元代的普會接續法應的工作,編成...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無佛性?趙州的回答並不一定,有時說「有」,有時說「無」。大慧普覺禪師就引這個例子來告訴有心向佛求證的人,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直向內心去求答案。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毫無滋味,在此當頭,千萬別退卻,因為這是即將體的時候。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如果沒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來度呢?心裡紛亂難安,不就是體佛法的機緣嗎?這裡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 + 「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眾。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在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一而三反: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餘各事。見「舉一反三」。 (2) 聞一而知十:形容人稟賦聰敏,領力、類推力強。見「聞一知十」
一決雌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決雌雄」原作「決雌雄」。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滅亡後,楚漢相爭不下,戰爭連年,不論是四處征戰的軍士或是運糧的老弱殘兵都已疲困不堪,體到這個情況的西楚霸王項羽就向漢王劉邦提出說:「天下動亂不安已經好幾年,只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緣故,我希望和你挑戰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平白受苦。」「決雌雄」即決定勝負之意。後來「一決雌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一下勝敗、高下。出現「一決雌雄」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三一回:「吾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與曹賊一決雌雄!」
息息相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關係極為密切或彼此契合無間。清.延君壽《老生常談》:「選古人五七古詩若干首,讀萬遍或數萬遍,熟其音節氣味,心解神,久久覺得……我之形神與古人之氣脈息息相關。」《清史稿.卷三八六.文祥傳》:「在彼有顧忌,覦覬亦可潛消,事不盡屬總理衙門,而無事不息息相關也。」
高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流水高山注音︰ㄌ|ㄡˊ ㄕㄨㄟˇ ㄍㄠ ㄕㄢ漢語拼音︰liú shuǐ gāo shān釋義︰即「高山流水」。見「高山流水」條。 01.宋.晁補之〈李成季得閻子常古琴作〉詩:「昔人流水高山手,此意寧從弦上有?」 02.《冷眼觀.第二二回》:「不過因為我國政府諱言革命,所以他就變了這麼一個謎語出來,把人猜著頑罷了。惜乎那人不,倒未免叫李君反存了個流水高山知音絕少的觀念在心裡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的欲念為「塵」。如:「塵念」。《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若諸菩薩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
離鄉背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錄集《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神晏禪師,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詳,大梁人。於雪峰義存門下參,得其心印。閩帥王延彬建鼓山湧泉禪院,請神晏禪師入住,在此宏法三十餘年。諡號「興聖國師」。在所引典源中,神晏認為,世間男女接觸佛教,看到許多的經籍,便埋首研究。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到正道,反而被文字的枷鎖所綑綁,無法解脫。因此他鼓勵求道者應該離開故鄉,到外地去求訪得道名師,親身追求正道,如此才不會被經典文字所迷惑。後來「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