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97.1054 ms
共 3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聞風不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因外來事物的影響而做任何改變。如:「他聞風不動的在那兒站了兩個小時。」
|
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物體相對於另一物體位置的變化。如:「板塊運動」、「造陸運動」。
2.指人或動物活動。如:「變形蟲是以偽足來運動及捕食。」清.徐珂《清稗類鈔.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儉》:「今姑舉廣東大埔一邑婦女之特點言之,則因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
3.各種鍛鍊身體、增加體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活動。如:「運動選手」、「平衡木運動」。
4.社會中有目的、有組織而規模較大的群眾活動。如:「女權運動」、「白話文運動」。
5.因某種目的而奔走遊說。《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過經費無多,館況是不見得很佳的,你願意謀事,我就替你去運動起來。」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陳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運動某權貴,得調江寧藩司。」
遊說他人或奔走鑽營以求達到某種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約定了,只待慕政回來,故意談些東洋的好處,來運動他。」
|
娓娓動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講話生動好聽。《孽海花》第三四回:「夢蘭也竭力招呼,知道楊、陸兩人,都不大會講上海白,就把英語來對答,倒也說得清脆悠楊,娓娓動聽。」也作「娓娓可聽」。
|
動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運動與靜止。《易經.艮卦.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2.行為舉止。《莊子.天下》:「動靜無過,未嘗有罪。」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這兩個便是你的孩兒,老夫看了這兩個模樣動靜,敢不中去麼。」
3.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門。」
1.消息、情況。《三國志.卷五一.吳書.宗室傳.孫韶》:「常以警疆埸遠斥候為務,先知動靜而為之備,故鮮有負敗。」《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直到二月初旬,椿樹抽芽,不見些兒動靜。」
2.聲音。如:「屋子裡靜悄悄的,一點動靜都沒有。」《三國演義》第一八回:「城中全無動靜,眾軍一齊擁入。只聽得一聲炮響,伏兵四起。」
|
躍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躍振動。如:「躍動的音符」。
|
動人心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人至為深切,引起觀聽人的共鳴。如:「她的琴音真是動人心弦!」
|
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行為、舉動。《文明小史》第一六回:「於是仍舊坐下,查看他們的行動。」
2.走動,或指為達某一目標而有所作為。《三國演義》第五○回:「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西遊記》第三九回:「那一指,就使個定身法,眾官俱莫能行動。」
|
聳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抖動、震搖。如:「他激動的兩肩不住的聳動。」
2.勸誘、鼓動。《福惠全書.卷三二.陞遷部.簡詞訟》:「更有奸吏,以暮夜之金,聳動本官,為怨家報仇雪憤。」也作「慫恿」。
|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有德性的人講道理,而德性卑劣的人卻只會動手打人。《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有什麼話,我們當面講講開,俗語說的好,叫做是『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怎麼你二位連這兩句話都不曉得嗎?」
|
社會互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考斯基(L. Vygotsky)視心智為人在社會活動中不斷與新活動互動之結果。這些活動被環境所塑造,而環境則透過活動來加以改變及創造。當生手與較有能力的楷模一起參與新活動時,生手透過與楷模的持續對話和環境互動,因而可以學習新技巧、發展新概念。在此同時,生手也發展出新的語言去詮釋活動。這種技巧與語言的結合,又導致對活動目標及意義了解的發展。
韋考斯基指出,高等心智功能及人類行動是被內在心理層及自知心理層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符號」或是「語言」所中介、轉換與重構的。由於人類高等心智功能起源於社會生活,這些心理的工具或符號包括語言、不同的運算系統、記憶技巧、藝術、文學作品、基模...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