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代替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al Substitu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代替」係指一種文化元素的部分或全體,代替另一文化元素的過程。這種情形常在文化變遷中發生。
  關於「文化代替」學者的重要理論有:
1.美國人類學家克婁伯(Alfred Louis Kroeber)認為:「代替」為一項不需加以界說的基本概念,與「替換」(replacement)、「移置」(displacement)幾乎是同義字。「文化代替」的發生,是因為新文化元素有時會代替較舊的文化元素。「文化替換」與「文化移置」情形也相似。2.美國文化學家巴耐特(H.G. Barnett)認為:在文化變遷過程中,文化的每一項創新,都是一些觀念的集合。在文化所作的安排各部分之間,僅有的維繫就是心理上的聯繫。「文化代替」是一種心理過程,此種過程把文化看成觀念的,而非行動的或事物的。正確的界說,即經由「同化」或「投射」,一組文化元素被另一組文化元素所代替。3.索羅金(P. Sorokin)認為:「文化代替」的觀念,只有當整個文化體系或其重要成分完全改變時才適用。代替是完全的替換,而非單純地加減某些事物。綜合以上的論點,「文化代替」的特點為:
1.在文化變遷的分析中,人們常集中注意於新文化發生的方式,而較少注意新舊文化之間的關係。2.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新文化之所以能取代舊文化,是因為舊文化產生了某些不合時宜的因素。3.在文化變遷的討論中,創新、傳播、濡化,是強勢文化的有力因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代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