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侵蝕基準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se-Level of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即地表地形能被剝蝕的最低限度,稱為侵蝕基準面。任何能阻止河流再向下切割河床的東西都可以構成侵蝕基準面,因此基準面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為以海水面為永久基準面;另一類為暫時基準面如湖泊、水庫的水面。凡不能入海的河,必須有暫時侵蝕基準面,堅強的岩層、湖面、水壩、支流進入主流處都可能形成臨時基準面。
  當基準面上升時,可以使坡度降低,流速減小,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結果使河流發生沉積作用。在台灣,築壩對河流的影響,彷彿突然抬升了侵蝕基準面,容易造成泥沙淤積的問題。當基準面下降時,可以使坡度加大,流速增加,搬運能力加大,而使河流發生侵蝕作用,可在原來的氾濫平原切出河階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侵蝕基準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