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面舞 - 教育百科
假 | |
面 | |
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asques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假面舞是歐洲宮廷芭蕾之一種,它主要的目的是作為增添宮中的社交活動場面之娛樂、聲勢,演出的形式混合服飾、佈景、舞蹈、詩歌和音樂。法國和義大利的宮廷都有假面舞,但英國的假面舞最為壯觀與有名,從1601年至1631年間(特別是都鐸皇朝和史都華特皇朝期間)它的創作混合了文學和視覺設計場景,達到藝術表現的最高峰,桂冠詩人瓊生(Ben Jonson, c. 1573-1637)與名建築家瓊斯(Inigo Jonse, c. 1573-1652)合作,為英國創造了30部以上的假面舞。參于製作假面舞的音樂家包括費拉波士可(Alfonso Ferrabosco, 1575-1628)、可培拉里奧(John Coprario, c. 1570-1622)、堪匹翁(Thomas Campion, 1567-1620)、藍尼爾(Nicholas Lanier, 1588-1666)和勞斯(William Lawes, 1602-1645)。許多關於英國假面舞的資料至今仍保留完整。1649年英國共和政體成立之後,假面舞轉向劇場發展,許多戲劇與歌劇混合的Semi-Operas 都插有假面舞,例如菩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的《女先知》(Dioclesian)、《阿瑟王》(King Arthur),和《仙后》(The Fairy Queen),布瑞頓(B.Britten, 1913-1976)的歌劇《Gloriana》也有假面舞的場面。 |
|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假面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