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凸頜鋸鱗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凸頜鋸鱗魚
英文名: Myripristis berndti
描述: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9-30,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披一大片的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各鱗片中央為銀粉紅色至淡黃色,周緣則為紅色;鰓膜後緣具黑色帶,可延伸至眼睛下緣的水平線上;胸鰭基部另具黑斑;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鮮黃色至橘黃色;背鰭軟條部及臀、腹及尾鰭的前緣為白色,續接1條紅色寬帶,有時在紅色區域內會出現黑色斑紋。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及東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非洲東部,延伸至南非的納塔爾;東至克利珀頓島, 可可島與加拉巴哥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諾福克島與羅得豪島。臺灣的四周海域及離島均可見。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