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絨鱗副單棘魨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絨鱗副單棘魨
英文名: Paramonacanthus sulcatus
描述:
體延長,雌魚體較高;吻上緣線稍凸。鰓孔位在眼後半部至眼後緣下方,孔裂大部份位在體中線上方,與體中線呈60至70度夾角。體鱗小,排列極規則,鱗僅具一中央強棘,此棘圓柱狀向後彎曲,成魚棘可分叉,眼後鱗片具十幾根叢生狀之小棘。第I背鰭棘位於眼後半部稍靠後緣的上方,背棘長而稍細,後緣具倒棘,前緣具粒狀突起;腹鰭膜大,但膜後緣不超過恥骨特化鱗之中央,特化鱗細長,共三對,可活動,第一與第二對鱗片等長, 第三對極長約為第一對的2.4倍,末端具向上之小棘,腹鰭膜收縮時特化鱗接近肛門;背鰭與臀鰭前半部之鰭條較後半部之鰭條高許多;尾鰭最上及中央之鰭條延長。體灰色,有許多水平平行細線,頭背及體背具黑色斑。以前所記載之絨鱗單棘魨(Arotrolepis sulc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分布:
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由爪哇海至南中國海、台灣。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