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鐸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ó
解釋:
  1. 樂器名。一種大鈴,有柄有舌,振舌發聲。古代常用來宣布政教法令或示警。材質不一。如鈴鐸、木鐸。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ó
解釋:
[名]
1.樂器名,打擊樂器。一種大鈴,通常為有柄有鈴舌,振舌發聲。古代用來宣佈政教法令或示警。材質多為金屬製或木製。如:「鈴鐸」、「木鐸」。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鐸遏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樂器名。一種大鈴,有柄有舌,振舌發聲。古代常用來宣佈政教法令或示警。材質不一。如:「鈴鐸」。《說文解字.金部》:「鐸,大鈴也。」《玉篇.金部》:「鐸,所以宣教令,文事木鐸,武事金鐸。」《周禮.夏官.大司馬》:「司馬振鐸,群吏作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

2. 姓。如春秋晉有鐸遏寇。

注音: ㄉ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