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孛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ㄗˇ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bóbè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臉部變色。同「勃」。如:「孛然大怒」。
[綴]
置於名詞前。如:「孛老」(為元劇中的年老男性)。
注音:
漢語拼音: bèi
解釋:
[名]
彗星的古稱之一。《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孛者何?彗星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ㄅㄛˊ

1. 臉變色。同「勃」。如:「孛然大怒」。段注本《說文解字.異體字部》:「孛,人色也,故从子。《論語》曰:『色孛如也。』」

2. 置於名詞前之綴詞。如:「孛老」(為傳統戲劇中對年老男性之稱呼)。元.楊顯之《瀟湘雨.楔子》:「外扮孛老,上,見正旦科,曰:『兀那女子,你何方人氏?』」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孛老同二異體字上開:『老夫姓申名晉字敏道,祖居洛陽人也。』」

㈡ ㄅㄟˋ

星名。即彗星。《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孛者何?彗星也。」

注音: ㈠ㄅㄛˊ ㈡ㄅ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孛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