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水質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shuǐ zh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ǐ zhí
解釋:
  1. 指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前者包括水的溫度、透明度、味道、氣味、顏色等;後者包括水中礦物質的成分和含量。
    【例】這個地區的水質良好,大家可以安心飲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水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ǐ zhí
解釋:
水的品質、性質。如:「經過多年整治,這條河川的水質已明顯改善許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水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ter Qual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水體之質量,即水的物理(色度、透視度)、化學(各種溶質之含量)和生物(細菌、微生物、藻類、浮游生物)的特性及其組成的狀況。根據用水之目的,政府常會訂出各種水質標準,例如飲用水質標準,農漁用水水質標準等。水質愈差(污染物含量愈高或生物含量愈高),表示水體受污染之程度愈嚴重,因此對河川、湖泊、水庫的水質常需嚴加監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水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水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