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巢鼠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cháo sh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o shǔ
解釋:
動物名。哺乳類齧齒目。為臺灣所產最小的鼠。耳小,吻短,尾能纏繞,體背暗黃褐色,腹白。夏季在野草或稻麥等作物的莖上做巢,吃草籽和糧食。也稱為「茅鼠」、「萱鼠」。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巢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巢鼠
英文名: Micromys minutus
描述:
頭體長5.5~7.5公分,尾長5.5~7.5公分,體重5~7公克,巢鼠是台灣產13種鼠類中體型最袖珍的一種。身體背部為黃褐色,體側為近黃色,腹面為白色,背腹之間界線分明;尾部細長而靈巧,具纏繞能力,背面為煙灰色,底面顏色較淡,末端裸露無毛。門齒及臼齒發達,善於啃咬及研磨,但犬齒與前臼齒退化消失。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0/0,臼齒3/3;總齒數=16。

分布:
巢鼠是台灣鼠類中體型最袖珍,但垂直分布最為廣泛的種類,從平地的草生地至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箭竹草原皆有發現紀錄,但各地的族群量均相當有限,而且居留的時間似乎都很短暫。</p>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